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:构建“四位一体”实践育人体系培养经济学拔尖人才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25 04:37

  教育是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之基。为了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,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积极构建“党建引领—创新驱动—文化浸润—成长赋能”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,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,拓展实践育人阵地,不断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,培养具备全球视野、家国情怀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济学拔尖人才。

  构建立体化学习矩阵。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,通过3个维度深化改革。强化课程思政建设,突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,推动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;以专业课程为核心载体,组织高水平教授团队集中备课,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鲜活案例有机融入理论教学,讲深讲透经济学知识,夯实学生理论根基;打造“理论与实践大讲堂”平台,邀请知名专家学者、领导及校友走进课堂,丰富教学资源,强化学生的国情认知与实践创新能力。

  以榜样力量引领前行。学院组织新生前往著名经济学家、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故居开展“开学第一课”,为新生讲解张先生著作《农业与工业化》,引导学生树立知识报国的学术理想。为了弘扬2000级学生胡吉伟舍己救人的精神、促进学生集体成才,学院连续24年在本科生中创建“胡吉伟班”,探索构建党建带动班团建一体化工作模式,成为“以德立班的华科大样板”,班风学风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。

  推进学生社区党建工作。学院以“党员1+1帮扶”“党员责任田”等活动为抓手,通过思想引领、学业辅导等方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,实现思想引领显效、服务能力提升、品牌建设突出三大成效,让学生社区成为“有引领、有温度、有成长”的温暖家园。

  学院不断拓宽实践育人渠道,构建“认知—基础—创新—创造”四阶递进的创新培养路径。

  深耕专业实践,对接国家战略需求。学院组织开展“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”百村千户调研活动,鼓励学生走出校园、走向田野,收集“三农”问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手数据资料,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。积极开展暑期专项实习活动,支持学生前往金融机构、基层单位开展实习调研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  科研教学互促,提升创新能力。学院坚持“以研促教、以赛促学”,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,构建“社会实践、科研活动、竞赛参与”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。开展“中国式现代化”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”等系列重大命题的科学研究,指导学生参与重要基金项目、咨政建言相关工作,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。

  产研协同创新,推动成果转化。学院加快推进“新文科”建设和文工交叉,构建高水平学科交叉科教资源和产研结合实践平台。与业界知名企业共建能源经济实验室、数字经济实验室,推动产学研一体化。推动产研项目对接,为产研融合提供资源平台,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,助力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。

  学院坚持“五育并举”,营造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鲜明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、健康成长。

  以体强魄,厚植团结根基。学院积极开展“内聚活力、外展风采”的体育活动,弘扬体育精神,组织师生共同参与、共同竞技,形成积极、健康、向上、团结的学院文化。

  以美润心,涵养文化自信。学院实施“经韵育美”工程,培育糯米乐队、舞蹈队等特色学生社团,打造文艺传播矩阵,拓展艺术实践平台;开展端午游园会、冬至饺子节等活动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厚植文化自信。

  以劳砺志,培育责任意识。学院大力推进“经耘志远”行动,以寝室文化建设为切入点,营造整洁、和谐、文明、富有书香的宿舍氛围,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锤炼品格。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服务与志愿劳动,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强化责任担当。

  九游体育

  学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与学生需求,打造“分类培养、精准指导、产教融合、全程陪伴”的生涯规划指导体系,实现学生培养路径多元化。

  注重启蒙职业意识,奠定学生发展基础。学院定期举办“生涯面对面”“学长学姐说”等活动,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。引入霍兰德职业兴趣评估、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测评方法,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潜能报告。

  九游体育

  深化学生行业认知,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。学院邀请行业领军人物、优秀校友参与“经海纵横”“经纬职场”等活动,向学生传授宝贵经验;组织“职引经英”活动,带领学生深入有关部门、企业进行沉浸式职业体验。邀请优秀校友担任业界导师,强化实践教学环节。

  提升学生实战能力,提高就业竞争力。学院开展模拟面试、“经英闯关”训练营等活动,提升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养。发挥各地校友会作用,邀请行业领先企业,开展“经济学科专场招聘会”,为应届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。

  面向未来,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秉承“明德厚学、求是创新”的校训精神,坚持“育人为本、创新是魂、责任以行”办学理念,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、人民属性、战略属性,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内涵、拓展育人路径、提升育人实效,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、知行合一的新时代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