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游app入口:李冬:仁厚筑梦创变领航《川商》封面人物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4-09 00:59

  李冬是创变者,他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探索出一条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道路。

  李冬作为四川仁厚建设集团(以下简称“仁厚集团”)的新一代掌舵人,在传承中坚持发扬“师徒制度”,深谙并崇敬父辈们创业的艰辛,吸取他们的经验;在变革中坚守工匠精神,通过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和创新体系,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。

  在李冬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,勾勒出中国新生代创业家坚守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发展的多维画像。

 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,大渡河的涛声日夜不息。站在新竣工的乡村公路旁,李冬的工装裤脚沾着红土,安全帽下的目光扫过蜿蜒的路基。这位 35 岁的青年企业家,用10年时光在川西高原书写着建设者的壮丽诗篇。

  李冬出生于四川建筑世家,父辈的工匠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价值观。“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建筑工地上。是他教会我,建筑不仅仅是一项工程,更是对‘土地和人’的责任与守护。”李冬回忆道。这种对质量的坚守,也成为仁厚建设的核心企业基因。

  2008年5·12汶川特大地震时,正在成都求学的李冬,感受到了建筑的脆弱,这场地震对这个从小在工地长大的 “创二代” 心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:“建筑不仅要遮风挡雨,更要承担起守护生命的重要使命。”

  这场天灾改变了李冬的人生轨迹,传承父辈工匠精神的职业理想在汶川特大地震的余波中悄然成型。此后,李冬用三年时间完成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自考,白天在工地核对钢筋标号,夜晚研读施工规范。2015年,手握建筑工程管理文凭的李冬,站在波光粼粼的邛海边,在道路施工的淡淡沥青气味中,开启了与钢筋混凝土的对话,浇筑出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。

  从2015年到2022年,这7年既是李冬谋求跨界转型、飞速成长的阶段,同时也是属于仁厚集团积极转型升级、迅猛发展的时期。

  尽管父亲李文是集团创始人,但李冬并未享受任何特殊待遇,而是从最基层的项目管理员做起,长期驻扎工地一线。这种选择源于他对行业的深刻认知:“建筑是实打实的行业,必须从基础做起。”

  “我从小就是在项目上长大的。” 自幼在工地摸爬滚打的经历,让李冬亲历了父辈创业初期的步步为营、稳扎稳打,熟识了“仁厚”的处世之道与企业运营准则……诸此种种都成为了李冬叩开行业大门的密钥。

  起初,李冬从项目管理的工作做起,长期驻扎在项目上,生活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,管理上事事亲力亲为。在参与了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中,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,他逐渐熟悉了建筑行业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管理流程。得益于团队协作和行业经验积累,技术层面的施工难题并没有成为难倒李冬。

  “对我而言,最大的挑战是工程款延期导致的民工欠薪问题。”尤其在开学季和春节前,资金压力显著增大,为了让工人按时拿到工钱,李冬常常要跑到甲方公司谈判,垫资支付工资的情况也时有发生。

  “做人要仁爱,做事要厚道。这是父亲将公司命名为‘仁厚’二字的缘由。经营企业,首先要让员工拥有尊严感、使命感、归属感和成就感,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。”李冬介绍,仁厚建设以“诚信赢天下,守信得人心”为经营理念;以“质量安全第一,责任效益双赢”为施工管理目标;以“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用有所成”为人才发展理念。当职工拥有了尊严感、使命感、归属感和成就感,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经过时光沉淀,仁厚逐步形成了让职工成就自己而成就企业的特色文化。

  “我们的人才队伍以青年为主,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。他们通常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敏感度,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,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项目需求,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。”李冬认为,青年队伍在建筑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、创新思维与适应能力、体力与耐力优势、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以及积极态度与奉献精神等方面。

  在“仁厚”的企业文化影响之下,仁厚集团的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,先后被四川省总工会评为“四川省模范职工之家”,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 “全国模范职工之家”,被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评为“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先进企业”等。

  九游官网app入口

  从项目管理员到集团高层的进阶,伴随着对行业本质的深刻认知。2022年起,李冬逐步转型成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,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同时,至今仍保持着大部分时间深入一线的工作模式。

  多年来,在他的积极带领下,仁厚集团积极拓展省外业务,采取“先核心、再重点、再辐射、分步走”工作措施,事业板块遍及全国,且在2022年完成省外建筑业产值12.5亿;2023年完成省外建筑业产值5.6亿;2024年完成省外建筑业产值5.01亿。从2017年至今,每年都被四川省住房和建设厅评为“2017-2024年度四川对外开拓先进建筑业企业”以及“四川省建筑业骨干企业”。

 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,践行企业家社会责任是至关重要的,它不仅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,也体现了对社会的回馈与贡献。在积极响应“乡村振兴”号召方面,仁厚集团积极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,目前公司参与了凉山地区的多项脱贫攻坚项目建设,为偏远地区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机会,助力脱贫攻坚;积极参与慈善捐赠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先后向凉山州地区捐款捐物,累计金额达900余万元。

  近年来,智能建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,逐渐成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。四川省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今年3月,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《2025年全省推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要点》,并提出将加快技术创新应用,大力推广BIM技术。

  BIM技术,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,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,四川的建筑行业正在开辟一条新的发展之路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方式,更通过数据化的管理手段,实现了施工现场的可视化与智能化。据李冬介绍,BIM 技术可以在建筑施工前进行全方位的仿真计算,提早发现潜在问题,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与浪费。

  应对市场变化,为了企业实现转型升级,仁厚集团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始终走在市场前列。早在2016年,仁厚集团就主办了凉山州首次BIM技术交流会,并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认可。目前,公司已要求主要项目管理人员逐步将学到的BIM实用技术运用到公司大中型项目中。同时,企业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,打造了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的团队。

  这些举措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,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。此外,企仁厚集团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加强绿色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的研究和应用。通过采用环保材料、推广节能技术、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措施,公司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。

  在2024年11月举办的“2024优秀青年川商发展案例发布会”论坛环节上,李冬分享道,作为一家民营建筑企业,在当前经济逆周期调节下,要把握新机遇,重点关注行业趋势和政策变化,从而抓住潜在的商业机会。要加强科技创新,提高项目效率和执行能力。

  但技术狂飙并未冲淡对匠人精神的坚守。李冬的创新哲学充满辩证智慧:当面对一些精细繁琐的工作时,仍需要工匠手动校准参数和实操。而这种“人机共舞”的场景,恰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注脚。

  翻开仁厚集团的组织架构图,会发现其管理模式的独特性:既有刚性约束,又充满柔性元素。这种刚柔相济的特质,在李冬和公司副总经理刘莎这对 “夫妻档”的管理中尤为显著——当专业判断出现分歧时,李冬常以“战略妥协”维护决策效率“。父亲主抓战略方向,我负责落地执行。这种‘老带新’模式既保证决策稳健性,又注入创新活力;夫人负责财务板块,我们初中同窗的默契为管理工作增添了更多柔性力量。她能深切理解我工作中的难处,并给予关键支持。”

  这种“柔性力量”还体现在公司的用人管理方面。“在公司内部,员工都叫我‘东哥’,夫人则被亲切地称呼为‘莎姐’。”这位90后管理者笑言。此外,公司实行弹性考核机制,提倡员工“准时下班”、定期组织特色团建、外地员工购房可享无息借款……目前,在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员工占比有30%以上,形成了稳定的人才梯队,这在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建筑行业是较为罕见的。

  “父亲在职场对我始终保持着‘结果导向’的严苛。有趣的是,他对孙辈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慈爱面孔。”李冬曾开玩笑地对父亲说:“您对我的教育更像是‘军事化’管理,对孩子们却像 ‘春风化雨’。”而这种代际差异背后,则暗含着父亲对企业传承的深层期待——他希望李冬能淬炼出超越父辈的坚韧。

  作为创二代,父辈在工地日夜奋战的身影,既让李冬理解创业维艰,也深谙亲子陪伴的珍贵。“我会刻意将家庭时间模块化:在公司与父亲高效解决公务,回家即刻切换为‘父亲模式’,绝不让工作情绪侵染家庭氛围。”

  人生,从来都是场接力赛;事业的发展壮大,更需要前赴后继者的赓续前行。“我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。传承是根基,它承载着企业的历史、文化和价值观;而创新则是动力,它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前,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。”李冬表示,在传承与创新的思维引导下,仁厚集团坚持发扬“师徒制度”:鼓励老员工与新员工建立师徒关系,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技能和经验。公司还会定期组织企业文化培训活动,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的历史、使命和价值观,增强团队凝聚力。“下一步,我将继续致力于传承与创新的实践,通过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和创新体系,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。”

  守业比创业更难。李冬说,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仁厚集团将继续深耕建筑主业,确保企业根基稳固。这不是保守,而是蓄势待发。待市场回暖时,会考虑拓展关联领域,但永远遵循“主业为锚,多元协同”的发展逻辑。

  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AI赋能的智能建造,李冬以川商特有的韧性与创新力,诠释着建筑行业的变革之道。父子同向,夫妻同心,上下齐力,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浪潮中,这位创二代的每一步,都在为“中国建造” 注入新的时代注解。